內觀 (vipassanā;毘婆舍那) 主要透過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直接觀照,了悟無常、苦、空及無我的法則,從而直趨涅槃,亦即人們所說的「解脫」法門。
四無量心 (Appamaññā;慈、悲、喜、捨),亦名四梵住 (Brahmavihāra;神住),為佛教最早與最根本的禪修方法之一。根據《清淨道論》的說法,佛陀所教導的禪修方法中有三個必修法門,四無量心便為其中之一,因為它可以消除惡意,平息焦慮,並促進團體的和諧。這個方法不僅能增長修行者的定 (samādhi;三摩地),也能幫助解決人際關係問題,使得它成為最適合在家人士修習的禪修方法;此外,它所培養的禪修技巧以及經驗能再進一步作為修行內觀的基礎。
習禪會特別強調四無量心禪法,因為其不但是所有修行者的基礎法門,也是在修行道路上最關鍵的禪修方法,並為學習其他禪修法門前的先決條件。
安般念 (ānāpānasati),又稱阿那波那念,即出入息觀,是佛陀教導的止觀並用的修行方法之一,亦是佛教禪修中最流行和廣泛傳授的方法之一。
修行者通過關注呼吸可以培養正念 (sati) 和三摩地 (samādhi),進而開啟觀照 (vipassanā;毘婆舍那)的智慧。正如佛陀在《中部·安般念經》中所說:「諸比丘!修習與多作此安般念三摩地時,實為寂靜、殊勝、純粹與樂住,能使已生的惡不善法即刻消滅及寂止。比丘們!猶如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揚起的塵垢,大驟雨使它即刻消滅及寂止。」
07/17 (一) - 07/23 (日)
四無量心定 禪五
參加資格:新舊學員皆可
地點:台灣覺風佛教藝術學院
02/27 (一) - 03/04 (六)
四無量心定 禪五
參加資格:新舊學員皆可
地點:馬來西亞神山禪修中心
02/11 (六) - 02/12 (日)
著碗聚生花: 茶道、花道與禪修
一飲滌昏寐: 茶道與禪修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