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背景來看,佛陀出生在一個非常好的背景,在他還沒有出家、成道、成為佛,然後開始弘化佛教,(他本身在教學領域非常高),在兩千多年前身為這麼優厚背景的人,會導致他出家,他所要探求的問題,應該是跟一般人,所探求問題不太一樣。我們就想想,現在這個社會,如果有個非常富有、有權利,什麼都有的人,他突然探覺的說,或者去探討另外一種真理,我不需要在這個,他本來富裕這麼好、這麼優厚條件給他的時候,他一定會想追求更高的東西,這個更高的東西,基本上在佛教的觀念來說,就是在佛陀的觀念來說,就是怎麼樣達到一個終極能解決痛苦的問題。
定義的話,如果你有一個,譬如說慈愛心、有個悲心,包括你有一種歡喜的心,這種歡喜的心,你透過修行,它可以產生定力,就是所謂的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等等的定力,當你有的時候,在佛教的觀念一個人要臨終的時候,他就會進去禪定,因為禪定本身,它除了對於現在的精神狀態,當然禪定也會幫助你身體、你的精神狀態有很多利益之外,它除了可以帶給你,心理穩定等很多好處之外,還有一個好處,一般也比較少談的,但肯定在佛教的教理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可以決定要輪迴到哪去,因為你不會在臨終的時候受到別的念頭影響,因為你本來就有學怎麼樣透過一些方式達到禪定,因為禪定可以輪迴到你要輪迴的地方去。
如果我今天的心是向善的,我就是跟天連在一起,如果今天我的心是向惡道,就跟惡道連在一起,這在佛教來看是這麼樣子的。當然我們人會受到不同狀態,我們都有所求,我們都有所習慣、我們都有所想要自己過得最好的方式,這個是一個,我們在地球這時間,這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狀態,也就因為我們有這樣子,我們也要付出一些代價,所謂的代價就是,可能我們會因為不一定在某種時候達到想要,我們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抗,我們會想要追求最想要的,會做不同的決定,但這種反抗跟決定,其實永遠都是你能伴著一個善良的心去做,或者不是伴著善良心做,其實這個效果就很大的不一樣。
佛教的智慧,主要是有幾個結構來談。
一個就是智慧能帶給我們現實快樂,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一般講法就是善跟惡,我們不是講"罪",不是說有罪、無罪,因為罪是被定下來,它不一定是正確的,隨著時代、價值觀、環境價值觀不一樣,罪判斷的方式就不一樣,還有包括誰在判斷你的權利,所以,佛教重點不是要講罪,重點是講善跟惡。
如果有智慧去了解,就像剛剛講的例子,如果我以傲慢心來講課,那這就是一個惡,因為它帶給我,其實都自然變成一個傲慢,這個傲慢一直下來,我永遠沒有辦法好好的更好地學習,我只有在那種自以為了不起的一種方法。但是這個惡是真的有這麽惡嗎?透過一般的佛教用的法義跟修行來知道這個惡,惡不到哪去,有的時候這個還好,沒有什麽大不了,有時候他可能也會改變我等等。
這個就是智慧的其中一點,也就是你能分別什麽叫做善惡,這就佛教講,智慧的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的智慧要談的就是,我們除了這一部分之外,我們究竟在這個生命裡面,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生命本身所追蹤的一個目的!
例如說我們一般叫做世間的智慧,你的生命在這個時候你喜歡做的東西,它對你跟對這個社會,它產生怎麽樣的價值、意義,那麽這就是另外一個智慧。
當然最重要的、最終點的一個智慧,就是怎麽樣脫離掉痛苦。
脫離苦的智慧,一個就是指,我們生活在這世間裡面,一定會面臨的八種苦,就是生、跟老、跟病、跟死、跟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恚,最後就是我們講的五蘊熾熱,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必然會面對,每一個世界上的人,包括天界那裡的人都一樣,他必然會面對這個問題。
當這問題出現的時候,我之前也說過可以透過定力來轉個念頭,變成一種定力,變成一種禪定力,但畢竟不是永遠化解問題的方法,永遠化解的方法就是一個智慧。
透過了對這個世間,包括心理的狀態、肉身的狀態,我心理的狀態跟我肉身狀態的這個互動,然後的一個了解,然後突然達到一種我了解一個,簡單講就是怎麽樣超越我們的觀念方式。
這個苦不是指痛苦,是指說你不得不接受。
今天下雨了,我希望它大晴天,不過我想一下,也不錯,下雨有甘露雨,這是我不得不接受今天下雨。我會想說:啊呀!我不想下雨,煩死了,那麽你自己活得不高興,當然你一不高興,接下來你對旁人看不順眼,你就開始找他們的問題,對不對!
所以,第一我了解天候都是在變化,第二個,我一定會面臨事情不一定隨我願,對不對!就叫做求不得之苦,就是說求不得,第二就是你看到它一定就是有這種事情發生,包括你的小孩、你的父母,你總是有看不順眼的時候。這正常,這有什麼奇怪,如果你從頭到尾看順眼,代表你瞎掉了,對不對。所以你一了解這個道理,慢慢的什麼事情對你來講,都是坦然的接受,我不是說你不要改變它,而是就用坦然的態度去改變,當然你總是會,本性上你會追求更好的。所以坦然接受,這就是第二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