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曜法師暢談「四無量心」的內容與特質,以及他個人的學佛心路歷程。
法曜法師是依南傳佛教傳承出家,不過他先與北傳佛教傳結下因緣。 來自東馬的他在山打根某漢傳寺廟學佛,常參與課誦。 「後來廟裡來了一位斯里蘭卡的僧人,他在廟住了一個月,並主辦了一個『八關齋戒』,內容與漢傳不太一樣,當中的禪修環節吸引了我!」 過後,法師開始學習禪修。 因緣具足下,1987 年,21 歲的他選擇在斯里蘭卡剃度出家。 法曜法師的「成長背景」其實挺複雜——臺灣出生,兒堤時回到沙巴,中學畢業後選擇出家。 後在斯里蘭卡住了近 10 年,為學法文也曾長時間住在法國。 然後到臺灣佛學院教書兩年,再去英國讀博士 7 年。 目前法師長期住在美國教導禪修。
法曜法師本身的學佛路程經歷了北傳南傳兩種傳承,於是請問法師如何看待不同傳承或不同法門的差異。
「不同傳承與法門之間有差異是很正常的,它們都有其歷史的淵源,我們要懂得分開文化與教理的關係。 教理上有北傳、南傳、藏傳的差別,義理上或有些差異,但核心法義是相同的。 另佛教隨不同時空傳入不同的區域,中國、西藏或南傳國家,肯定也會有文化上的差異! 」
法曜法師強調大家應該站在佛法的共同基礎上(如八正道、四聖諦、四無量心等)來討論,那就可避免很多無謂的衝突與爭議。
「眾生根器不一樣,每個人的需求也不一樣,因緣也不一樣,我們要學習尊重他人的想法與其修學的法門!」
「某些法師會強調其所教導的法門特別於殊勝,有其時空因緣,或要鼓勵其弟子或信眾有信心或更專注修學。 法法平等,最後,每個法門都導向究竟! 」
法曜法師這回來馬主要帶領「四無量心」的修學,因此特向法師討教「四無量心」的要訣與修學方法。
「『四無量心』其實是禪修的一種,禪修不只侷限於靜坐,其重點是安心,安穩身心,去調整散亂的心。 因此,禪修是一種心的訓練! 」
「四無量心」為慈、悲、喜、捨。 那在修學上是否要依一定的次序來修學?
法曜法師表示不一定,各為互補,由於修學方法,慈與悲比較容易掌握,一般先修學慈與悲。 他補充「四無量心」是 4 種不一樣的屬性,屬於針對與對治的法門。
「修『慈』主要是去掉不滿或不高興的情緒;『悲』則是建立對別人的悲憫,屬於一種善能量的舒張與擴展,可去除嗔恨或想傷害別人的想法;『喜』則是隨喜,人家高興我也替別人開心,這可去掉妒忌的心態;最後『捨』則是從因緣法來看,一切東西各有其因緣,不會想去掌握或掌控,這可讓自己的心緒如如不動。」
法曜法師很活潑與生動描述四無量心的 4 種特質。 他認為當中修「捨」最困難,因眾生一般會容易執著,即使是善法也會執著。
然後,法曜法師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來形容「四無量心」,非常具體與容易明白。
「『慈』如父母希望孩子健康長大;『悲』則是努力照顧孩子長大;『喜』則是目睹孩子茁壯長大,心會感覺欣喜,最後的『捨』則是明白孩子長大後會擁有自身的世界與天空,不會介入去控制,放手,但保持那份關心!」
法曜法師長期在美國居住與教導禪修,特詢問西方人學禪修的目的,以及現代西方心理治療領域為何會對禪修越來越重視?
「醫學證明禪修的確對情緒有很好的對治技巧,不同的精神問題需不同的禪修技巧,所以佛被稱為『大醫王』,佛可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醫生,因他很了解眾生的情緒問題。」
法曜法師表示目前西方心理醫療都有引用禪修的方法來處理病人。 「有些心理醫生會教導病人一些簡單的正念技巧,以使病人的情緒較容易平穩,因為一旦病人情緒不好或混亂,醫生就很難處理病人的內心問題。」
他個人在美國教導禪修,有些學生也面對情緒的問題,一般經過禪修會有所改善。 他表示目前雖無數字根據來證明禪修對精神治療的功效,但很多實際例子證明有效。
「一般上,西方人對禪修具正面的態度,他們相信禪修能平衡心理的壓力,反在東方,信眾對禪修會有恐懼的壓力,認為會『走火入魔』,對禪修沒有正確的理解。」 他表示東方信眾對禪修的觀念需要調整。
「其實東方人很多也面對心理問題,但因為面子與壓抑,不去求醫,因此我們會錯覺西方人很多心理問題,只是他們比較願意面對。」
法曜法師表示西方人學佛很實際,不會太過在意文化與傳承,會比較注重與契入佛法的原義。
「美國人一般上接觸佛教,多是以禪修入門,他們對禪修產生興趣是覺得禪修能滿足與解決他們的精神需求與問題,能落實在生活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