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這裡指的是不再有「存在」(bhava),而「生」一般指的是「生滅法」中的「生」。從緣起的觀點來說,可以理解為「無生」,但這是一種透過緣起觀智慧所體悟的境界,與「不受後有」中的「有」(bhava,意指存在)略有不同。「不生」在中文中通常稱為「無生」,有時也被解釋為「不生不滅」的境地。「不受後有」中的「有」,是指不再經歷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種「有」,即不再投生於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無論何種禪修,都需要培養正念和正定。這可以用打乒乓球來比喻,一位優秀的球員應該懂得如何運用正手和反手來應對球。在以毘婆舍那為主的修行中,正手可以比作正念,而反手則如同正定。通過四無量心修行所得的定力,結合以正念為主的觀照力(毘婆舍那),可以對色身等進行持續的如理觀察,從而體悟色法如泡沫、受如水泡等現象。定力支持了正念和正定的運行,而這兩者始終不離,因此,即使四無量心的修持主要著重於定,也能夠有效地促進觀照的成就。
一般而言,這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隨念或意想佛的功德名號;第二階段是觀佛的三十二特相(大丈夫相);第三階段則是觀佛像。若更進一步,修習完這三個階段後,還可增加一個階段,即觀想並憶念佛在世時的生平。
我當然需要花時間在這件事上。除非生在佛陀時代,因為據說能遇到佛陀本身便是大福報。然而在現代,如果想在此領域有所成就,必須投入時間,就如同成為畫家或任何領域的專家,都需要專注地投入,沒有時間的付出是不可能達到一定的境界的。
依我過去的經驗,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如果你能學到專家的方法,這就是你的本事;若學不來,卻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可能代表一點本事都沒有,只是不知道在固執什麼。
在修行上,有些基本的要求就像佛經中所講的布施、恭敬等做人之道與道德。此外,還需修習「定」,以避免煩惱生起,從中培養信心,逐漸學習觀照,增長智慧,最終達到解脫。
其實這不僅適用於在家人,出家與在家都相同。不同的是,在家人優點在於求真務實,但缺點是對佛法理解不夠清晰,難以抓住重點。這並非說出家人沒有類似的優缺點,只是一般而言,出家久了反而在實事求是方面不一定能做好,因為長期在特定環境中,可能會限制了這種能力。
簡而言之,修行需要時間,需要做人之道,透過修定不讓煩惱生起,從而培養信心和智慧,最終達到解脫的目標。
就能力而言,阿羅漢無法與佛陀相提並論。然而,提到阿羅漢時,我們需要了解其中也有層次之分:一般阿羅漢、大阿羅漢及上首阿羅漢。一般阿羅漢的能力已經很大,但佛陀則具備完美的十力、四無礙智、神通等一切圓滿的能力,這些阿羅漢並不具備。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菩提之前,並未透過學習正確的教法,而是自行悟得正法並引導至解脫之道。因此,佛陀被稱為自行覺悟的阿羅漢,也即「正等正覺者」。無論是過去的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還是未來的佛,皆有自行覺悟的能力,這來源於他們生生世世累積的波羅蜜,並且曾經在過去被佛授記為未來的佛。此後還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和一千小劫的波羅蜜累積,方能在未經佛法薰陶的情況下成就正等正覺。
阿羅漢也稱為「聲聞」。雖然阿羅漢和佛陀一樣已斷盡一切煩惱、脫離輪迴,並且是世上最值得供養、尊崇的,但因能力有所差異,因此僅稱為阿羅漢。阿羅漢被視為佛陀最佳弟子的典範。佛陀成佛後,會在無法中開創佛法,稱為「轉法輪」,而阿羅漢則承續佛陀的教法與智慧,將其傳承延續下去。
我不會說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受到外界影響的,並沒有真正的選擇權。業力和心念共同決定了我們輪迴的方向。一般人並沒有能力去做真正的選擇,因為他們無法改變心念,當然也就無法改變業力。例如,外面很吵,我因為噪音而煩躁,這代表我無法改變自己的心念,從而被吵鬧影響,感到煩悶。相反地,如果聽到動人的音樂讓我高興,這也是受到影響,只是反應不同:一種是快樂,另一種是不快樂,而這些情緒又會影響我接下來的心情和行為,這就是業的作用。
我們的心常常被五欲牽引,但如果經過禪修的鍛鍊,即使外面很吵,我也能生起慈心,例如希望他們都快樂安好,這樣我的心念就會轉變為善念。以此類推,假如在臨終之際環境依然嘈雜,我仍然能夠生起慈心,這樣就改變了我的心念,這便是一種選擇。如果此時具備更強的定力,當業相出現時,我可能會想「我希望投生到某個天界去」。若我的定力僅為初禪,最多能投生到初禪天(色界天);但如果我想去兜率天(欲界天),那時當肉身無法支撐我的心識時,便會自然投生到兜率天。沒有禪定的培訓,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這是因為他們經過鍛鍊,擁有選擇的能力,否則基本上只是跟隨著業力而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修習禪定讓你能選擇去處,這也是業的表現,因為業的本質就是你的心念,它引導你走向某個方向。因此,我不會說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其實是受到影響的,而不是在做真正的選擇。
首先,「永恆」這個詞在佛教中是一個相對敏感的概念。因為在佛教的教法中,提到「永恆」通常會對應到「常見」 (sassatavāda) 這種見解 (diṭṭhi)。常見與斷見是兩種極端的看法,而佛陀對這兩種看法都予以否認。我想撇開常見的觀念,以哲學的角度來討論佛教的法則。
當你問到生命的永恆在肉體腐敗後是什麼時,這是一個龐大的哲學問題。宇宙本身存在著一種原則,簡稱法性 (Dharmatā),我們的生命就是依據這些原則而運作。例如,在地球上有地球的原則,但在月球上則有不同的原則,如重力和地心引力。我們扔下一顆石頭,它會往下掉,除非改變某些條件,例如強風吹來時,石頭可能會被風推向上方。對於不懂原理的人來說,這可能會被誤解為某種神力的作用,但其實這是一種宇宙原則,即佛教所稱的法則。
對於有情眾生,只要存在著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它們會不斷積累,導致我們輪迴,這是一種原則。如果這些煩惱減少,例如透過禪修達到三摩地(禪定),在臨終時就可以走捷徑,克服那些小煩惱,進而生起好的狀態(如定境),讓我們能投生到更好的天界。如果修行者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定力,他就能投生到一個沒有肉身的存在,在這樣的天界中,生命似乎是永恆的,因為它的壽命極為漫長。只要心的素質符合,他自然就能到達這個地方,這是宇宙的原則,也是法的原則。
在臨終時,當肉體即將腐壞,若心能透過禪修進入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一種捷徑,可以在肉體無法再支撐心識的情況下,依靠修行的力量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在這樣的狀態下,生命的持久性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可能會誤認為是一種永生。
我常常建議大家首先學習佛陀所講的常見與斷見的影響,以及正確見解的必要性。佛陀所指的正確見解,是超越宇宙和三界的看法,而不是簡單談論永生。
許多人,或某些宗教會以永生來探討生命的終極。例如,有人會說:「哦!原來我可以到那個天界得永生」。這是因為人們對佛法的理解不夠深入,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其他宗教也會談論來生的壽命。想想看,即使來生的壽命長達億萬年,甚至如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能活到類似地球上生生滅滅的長壽,但終究還是會有死的一天。其他宗教不會告訴你這一點,即使說了也無法幫助你對其信仰的理解,何況它們的思想不如佛陀對宇宙的全面了解。
如果硬要將佛教與永生的概念聯繫在一起,可以理解為讓貪、嗔、癡完全不生起,這種狀態就是「不生不滅」,其實是指涅槃。涅槃是一種超越宇宙原則的狀態,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再生起。這所謂的宇宙,不僅僅是指一個銀河系,而是整個宇宙的超越,即超越三界。
佛陀承認眾生對宇宙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認為在人間最重要的是教導我們如何超越三界。佛陀只是講說手上握的葉子象徵著他所傳授的法,而沒有詳說地上葉子則比喻全宇宙的原則等等。成道後的悉達多太子了解這些繁多的知識,但佛陀在有限的生命中,認為對我們最重要的仍然是生死和煩惱的問題。
佛陀最重要的教誨是:如果一個人能夠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質,他就會看破生死的實相。無論是投生到哪裡,都將有死的一天,只有超越宇宙的三界(或一般人稱之為永生),才能真正擺脫煩惱,永不再生。宇宙的法則沒有辦法影響他,也沒有業的影響,他即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