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就是心念要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當心念不在時,還能察覺並把心念放回所緣去。而保持正念的力度有多大,專注力有多好,就要靠「定」的程度了。
「明行足」的行,也即是行為,在《清淨道論》中分成十五種:有戒律、防護一切根門、食物知量、保持覺醒不要睡太多;信心,有慚心和愧心,有多聞,精進不懈的心的力量有正念、有正確的智慧,再加上四種禪定。
重要不是在講這個法而已,而是在能修,能深入這個義。如佛經說「知法,後知義。」
有時候有些正確的道理,心是拒絕去看的。修行就是努力把心導向去看到這個真理,這個正確的道理。
如果不要讓貪慾牽著你,只要生起了解有貪慾留下。了解它存在,就是如實的狀態。
在心境上,就算是觀一個呼吸,也可以知到一呼吸間有愛別離,有怨憎會,有求不得。
有些人因為學習而懂了一個道理,這種情形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可以用得到。因而有的人甚至會誤以為懂了一個道理就是修行。很多時候,其實這種情形僅是一種「思所成慧」。
有煩惱時該怎樣作意?該想這個?還是該想別的?尤其是在害怕的時候,該想的是什麼?
在實際操作時,若能對法義與操作方法有比較正確的了知,自然就會事半功倍。
就像打運動一樣,運動當然是一個體力的,但是在禪修就是一種心力,就用一種心的力。
佛教跟西方宗教有很大的差別,其一是佛教不只是一個信仰,它會有很多理論需要實際去實踐,而這個實踐的操作方法,就叫做修,或叫修行。
禪修就是一種實際的行動。
在進行佛隨念時,「作意」一詞,指的是把心導向去觀想佛,因而你會發現,你的心一定是清靜的。
不要把心抓得太緊,身體也是,讓它鬆弛下來,鬆,把它放鬆,然後心也慢慢的鬆開,不要太用力,然後對佛的功德名號生起正念。
佛是為了人的安樂跟利益,而開轉法輪。
生活在地球,仍可透過佛教的教理,證到與佛相同的涅槃,這也是佛、法跟僧存在的意義。
一般宗教認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人或神,那麼信仰者不一定可以達到像祂一樣的高度,但是在佛教中非常不一樣,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也可以成羅漢。
我們學佛要有一種態度:成為羅漢是一種見證。
佛,就是覺悟。
如來,就是乘載著/延續過去諸佛,如何證悟而達到證悟;乘載著過去的佛,如何延續未來諸佛,名為如來。
法洲自依止,自己依止自己的法與洲。
佛陀教導我們,怎麼樣能證悟,怎麼樣能脫離輪迴的苦。
在八正道的正念,可指的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覺知身體肉身即是四大,覺知感受,覺知心的素質,然後覺知法。
確實的真法叫做諦,真諦。一心不疑而了解這個道理,了解的深淺或許不一樣,也不需分析得多好,而是在於真正體驗到那種深深的道理。
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四諦法,可以是一個非常大的觀照。也可以是非常剎那剎那的觀照,端看採用什麼修行方式。
漂亮姑娘的過患,就是她會老。
四聖諦-苦諦中,最容易體現於生命中,讓人經驗到的,就是「病苦」。
一個患病的人,如果他真的知道這是人生的必經現象,就是開始遍知這個苦,就是四聖諦-苦諦中的「病苦」。
從出生、成長到這一期的一切結束,本身就是一種無奈的、逼迫著不得不接受的事情。這是四聖諦-苦諦中的「死苦」。
「愛別離」就是喜歡的狀態離開了,因為此是一種即使沒辦法面對,也不得不面對,所以是苦。
那麼集就是,這個「苦」狀態出現的因,或者這種狀態會生起的原因,此苦生起的因就叫集。
四聖諦中的「滅」、「滅諦」,是一個無餘的、沒有再留下貪的離染。指煩惱不生起的狀態,貪婪沒有在那裡的狀態。
行蘊是業的主因,業的由來。一旦意圖的念頭生起,隨著是帶有強烈意圖的念頭領先,率領念頭前行。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正見」會引導正確的思維方式,以及思維正確的道理。